昨天刷到中央层面通报的形式主义典型问题,湖南耒阳那个“童车小镇”的案例,看得人心里发闷——明明是2019年就启动的项目,5年过去,产业园里只有2栋刚投用的厂房;明明入驻企业只有1家童车组装厂+4家小配套公司,当地却敢宣传“60余家企业投产”;明明2024年整个园区产值才2165万元、税收25.7万元,工人还不到100个,居然能写出“打造百亿级童车产业集群”的口号。
这哪是“产业培育”?分明是把“画饼”当“实绩”,把“PPT规划”当“产业链闭环”。
有当地网友拍过产业园的现状:围墙外的草坪长到膝盖高,厂房门口的停车区空着大半,偶尔有辆货车进来,装卸工还要打电话喊人帮忙——“说是‘小镇’,其实连个工业区的样子都没有”。更讽刺的是,去年当地还拿着“百亿童车小镇”的宣传册去招商,有企业负责人实地考察后直摇头:“连最基本的注塑、焊接配套都没有,让我们怎么生产?”
其实这事的问题,早就藏在“不顾实际”这四个字里。童车产业要做起来,得有原材料(钢材、塑料)、供应链(配件、包装)、劳动力(熟练工人)三大基础,可耒阳既没有相关产业积淀,也没做过市场调研,甚至连周边的物流专线都没打通——这样的“硬条件”,怎么撑得起“百亿级”的梦?
最让基层群众吐槽的,是“资源浪费”。当地一位做油茶生意的老板说:“本来去年政府要扶持油茶深加工项目,结果资金全往童车产业园挪了,现在倒好,油茶项目没做成,童车产业园也成了‘半拉子’,两边都耽误了。”还有网友留言:“他们紧盯着的不是‘产业’,是宣传稿里的‘百亿’二字——能当政绩往上写,至于能不能做成,好像没人在意。”
说实话,见过不少地方搞产业规划,但像耒阳这样“完全不接地气”的,还是少见。浙江平湖的童车产业,用了15年才攒起完整的供应链;河北平乡的童车集群,是从“小作坊”一步步做起来的——哪有“拍脑袋”就能做成的百亿产业?
现在泡沫破了,通报来了,但更该追问的是:当初这个项目怎么通过论证的?那些“夸大数据”的宣传,是谁拍板做的?那些被挤占的资源,能不能重新用到真正有潜力的产业上?
其实答案就藏在“实事求是”这四个字里。发展地方产业,不是“喊口号比嗓门”,不是“写PPT比漂亮”,得踩实脚下的土地——看看本地有什么(比如耒阳的油茶、有色金属),想想能做什么(比如延伸油茶产业链、做有色金属深加工),问问企业和群众需要什么。毕竟,能真正带动就业、增加税收的产业,从来不是“画”出来的,是“干”出来的。
这起“2栋厂房变百亿小镇”的闹剧,与其说是“产业失败”,不如说是“政绩观错位”的警示——当“纸面成绩”成了优先级,当“数字泡沫”成了“工作亮点”,耽误的不仅是一个产业,更是一个地方的发展机遇。而破局的关键,从来都是“把精力放回实际”:少搞点“虚头巴脑的规划”,多做点“落地生根的实事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