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7点的深圳街头,“卷尺哥”蹲在人行道边,钢卷尺的红箭头刚碰到限宽柱,镜头就晃了晃——电动车骑手正皱着眉挤过去,后座的快递箱擦过柱子,发出刺耳的“吱呀”声。这条15秒的视频没配音乐,没加滤镜,却让30多万网友停下滑动的手指:“我每天都走这条路,早想说了!”“这卷尺量的不是柱子,是我们的出行安全感。”

没人想到,这个举着卷尺拍视频的中年男人,会被人民日报点名称赞。两年里,他拍了1200多条视频,内容全是“鸡毛蒜皮”:福田区某路口凸起3厘米的井盖,罗湖区某小区围墙裂缝里露出的钢筋,宝安大道天桥坡道窄到轮椅推不上去……每条视频的结尾,他都会补一句:“昨天看了评论,说这里已经整改了,今天来拍后续——你看,限宽柱已经加宽到95厘米了。”

这些“小问题”能快速解决,不是因为“卷尺哥”有“特殊关系”,而是深圳早把“网友的眼睛”变成了“治理的触角”。去年开始,深圳把抖音、微信等40多个平台纳入“未诉先办”机制,算法会自动“打捞”高频出现的民生吐槽:比如“卷尺哥”的限宽柱视频,刚有1万次播放,后台就把线索推给了南山区城管;等市政工人调整完间距,系统又会把“整改后的视频”推给之前留言的网友——“看,问题解决了”。

这种“拍了就有回应”的效率,戳中了很多人的“治理记忆痛点”。以前想解决一个井盖问题,得打投诉电话、等社区核实、找街道审批,要是遇上“部门推诿”,可能得折腾半个月;现在“卷尺哥”的视频一上传,算法先“判断”:这是真问题吗?有多少人关心?是不是紧急?然后直接把线索“派单”给责任部门——就像深圳市政务服务局周剑明局长说的:“我们没盯着哪个账号,但每一条民生线索都在机制里‘跑’。”

人民日报点赞“卷尺哥”

“卷尺哥”不是“孤军奋战”。福州的龚灿宁用“全民监督”账号拍工程隐患,视频里他举着卷尺量路面坑洼的深度,配文“这坑能卡进半只脚”,不到3天,市政就把路面填平了;杭州的“阿婆拍客”用手机拍小区门口的积水,镜头里她踩着拖鞋趟水,配文“我孙子昨天摔了一跤”,社区当天就装了排水泵。这些“随手拍”的视频,最后都变成了“整改单”。

有意思的是,“卷尺哥”最近拒绝了央视的采访。他在视频里说:“别拍我,拍问题——要是大家都愿意拿卷尺量量身边的隐患,比关注我个人有用多了。”这句话让很多网友留言:“对,我们都是‘卷尺哥’”——有人拍了小区门口的乱停车,有人拍了菜市场的积水,有人拍了学校门口的减速带破损,这些“小事”,最后都被放进了“民生任务清单”。

人民日报点赞“卷尺哥”,赞的不是那把卷尺,是他把“藏在巷子里的问题”拉到“聚光灯下”的勇气;赞的不是一个人的坚持,是背后“算法捕捉痛点、机制承接需求、干部落实责任”的治理闭环。就像网友说的:“以前觉得‘治理’是‘上面的事’,现在才明白,一把卷尺、一个手机,就能让‘为民服务’变成‘看得见的行动’。”

清晨的风里,“卷尺哥”又举着卷尺走向下一个路口。镜头里,他的背影有点瘦,但卷尺的红箭头却很亮——那是盲道被占的宽度,是井盖凸起的高度,是普通人对“美好生活”的具体期待。就像他说的:“这把卷尺量不完所有问题,但能让更多人看见:原来我们的声音,真的能改变点什么。”

人民日报点赞“卷尺哥”

夕阳把他的影子拉得很长,卷尺的刻度在地面上投下细细的线,连接着镜头里的问题,和镜头外的整改——那是民生的“量尺”,是治理的“温度”,是这个时代最动人的“平凡力量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