重庆崽儿孙某某的19岁夏天,像被人猛地抽走了拼图的最后一块——6月还攥着遵义医科大动康复专业录取通知书跟家人拍全家福,10月底却抱着铺盖卷儿坐在客厅沙发上,红着眼眶翻复读班的招生简章:“我连宿舍的床都没铺热乎。”
让他“折戟”的是两张体检表的矛盾:入学复查时,校医室查出他有色弱,明确说“运动康复专业不招色盲色弱考生”;可孙爸爸拍着大腿喊冤——高考体检明明写着“色觉正常”,为了核实,夫妻俩带着儿子跑了重庆三家医院,结果却浇了他们一头冷水:确实是轻度色弱。
“要是当时查出来,我们绝对不会选这个专业!”孙妈妈翻着儿子的高考志愿表,指尖把纸角揉出了褶子。这个练了三年跨栏的体育特长生,为了考大学每天早自习前绕操场跑5圈,胳膊上还留着训练时摔的疤——他本来想着读运动康复,以后做健身教练或者康复师,可现在一切都要推倒重来。
这件事在网上传开后,网友的讨论分成了两派:有人说“学校按规则办事没毛病”,毕竟教育部《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》里,运动康复专业确实对色觉有要求;但更多人把问号对准了“高考体检的有效性”——要是当初体检没漏查,孙某某大可以选体育教育、社会体育指导这些不限制色觉的专业,何至于走到退学这一步?
“我当年高考体检,医生就递了张色卡让我看,我随便说个数字就过了。”重庆网友“小面要加两份肉”的留言,戳中了不少人的记忆。高考体检是“一锤子买卖”,可这“一锤”要是敲歪了,砸的是孩子的未来。孙某某的复读路,不止是“再读一年书”那么简单:要重新适应高三凌晨五点的早读,要消化“被退学”的心理疙瘩,要面对“万一考不上”的恐慌——这些看不见的代价,全压在一个19岁孩子肩上。
“我们不要钱,就想要个说法。”孙爸爸最近总盯着儿子的高考体检报告发呆,上面“色觉正常”四个字刺得他眼睛疼,“要是体检机构漏查了,得有人站出来认;要是流程有问题,得赶紧改——不能让下一个孩子再遭这种罪。”
微博上,有学医的网友留言解释:“运动康复要分辨理疗仪的灯光、康复贴的颜色,色弱确实会影响操作。”可没人否认学校的规则,大家争的是“源头的失误该谁买单”——就像你买了张电影票,进场时却被告知“票是假的”,可卖票的人早不见了踪影,你只能捏着废票站在电影院门口,看着别人进去。
属地教育部门已经表态“会尽快调查”,但公众等的不是“正在处理”的回复。有人说要“追责体检机构”,有人说要“建立体检复核机制”,可最核心的诉求其实很简单:当一个孩子的人生因为“环节错误”拐了弯,得有人说“我负责”,得有办法把“弯”掰回来。
孙某某最近总抱着篮球坐在阳台发呆,球皮上还留着高中训练时蹭的泥印。“本来想着大学要加入校篮球队,”他摸了摸球上的签名,声音轻得像片叶子,“现在只能跟着复读班的同学一起练体能了。”这句话里没有抱怨,只有少年藏不住的遗憾——像所有被意外打断人生计划的人那样,他没问“为什么是我”,只问“为什么会这样”。
其实大家都在等一个答案:高考体检的“正常”证明,为什么到了大学就失效?当青春被“失误”撞了一下腰,谁该站出来,把那个阳光的、抱着录取通知书笑的少年,拉回他该走的路上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