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0月29日,陕西延安的中国文明乡风大会现场,31岁的张学智坐在台下,笔记本上写满了“乡村运营”“科技赋能”的关键词——这位成都青白江的农场主,身份藏着段“反转剧情”:7年前,他是福洪镇上两家网吧的老板,守着“躺着赚钱”的生意;他成了让当地老杏园“起死回生”的新农人,还带着600余户农户一起把“烂在地”的杏子,做成了“8元一颗”的“香饽饽”。

从“网吧老板”到“杏园学徒”:撞破“农业苦”的南墙2018年的夏天,张学智蹲在福洪镇的杏园边,看着一筐筐饱满的海棠红杏只卖3块钱一斤,有的甚至烂在地里,指甲盖掐进手心——福洪镇可是“福洪杏”的老家,曾经是西南最大的凯特杏基地,可连续三年的极端天气、老化的品种和盲目扩种,把“金字招牌”砸成了“破铜烂铁”。
网吧老板返乡成杏园农场主 “父母说我‘傻’,放着网吧的红利不赚,偏要去‘遭罪’;爷爷拍着桌子劝:‘农业人起早贪黑,你扛不住的。’”可张学智偏要“撞撞南墙”:他花了一年时间“充电”,跟着区农业农村局的培训课泡果园,向省农科院专家请教到半夜,甚至啃完了《果树栽培学》《土壤肥料学》两本厚书。直到一家企业递来“橄榄枝”——30亩老果园,赚钱了再分成,张学智咬咬牙:“干!”

用“科技刀”砍开老杏园的“死结”:把“老树”变“摇钱树”创业第一年,张学智就碰了“硬钉子”:他提出“矮化老杏树”,把六七米高的树锯到3米以下,村民们围着果园骂:“这小子是要毁我们的‘老根’!”可他没辩解,白天蹲在果园数枝条的间距,晚上翻资料查“矮化技术”的原理,还自费跑到山东、陕西学先进经验,最后考下了国家级农业职业经理人证书。
网吧老板返乡成杏园农场主 “老杏树不是‘废柴’,是没碰到‘对的方法’。”张学智的“科技经”越念越熟:给老树嫁接省农科院选育的“M红杏”新品种,用有机肥代替化肥激活土壤,把果树间距从2米拓宽到3米提高光合作用——去年,“M红杏”首次上市,一颗卖8元还供不应求,果农们捧着果子直念叨:“这哪是杏,是‘金疙瘩’!”
数据不会说谎:原来亩产700斤的老杏园,现在能产2400斤;亩产值从4000元跳到2万元;人工成本降了四成——“以前摘果子要爬梯子,现在站在地上就能够着,省了一半力气!”果农王大叔笑着说。

网吧老板返乡成杏园农场主

从“示范园”到“共富园”:把“技术”变成“共享蛋糕”张学智没藏着“秘诀”——他把30亩示范园建在村道边,围栏修得只有半人高:“村民想嫁接新品种,直接剪枝条就行,不用跟我打招呼。”在他的带动下,杏花社区75%的果农都用上了“矮化+嫁接”技术,连周边区县的农户都来“取经”。
“真正的乡村振兴,不是一个人赚大钱,是大家一起赚稳钱。”张学智的农场已经辐射成都周边600余户农户,覆盖10000余亩果园。去年,他的农场作为四川唯一案例,入选全国家庭农场主典型案例;今年,他又成了成都的“乡村首席运营师”,打算拉着其他区县的运营师建“联盟”,把“科技种杏”的模式复制到更多村。

网吧老板返乡成杏园农场主

站在延安的大会现场,张学智摸着笔记本上的“文明乡风”四个字,想起了福洪镇满山的杏树:“以前觉得农业是‘靠天吃饭’,现在才明白,靠的是科技的脑子,是齐心的劲儿。”风从窗外吹进来,带着陕北的黄土味,可他仿佛闻到了福洪镇的杏香——那是老杏园的新故事,也是新农人的“共富梦”,顺着文明乡风的方向,越飘越远。